性別打結

  近來在看《性別打結》(The Gender Knot)這本書,看得辛苦,也看得很滋味。

  一直有本想買的詩集,基於這份尋書的信念,我有逢經過書店總會入內看看的習慣。找了兩年多,仍沒運氣,可是往往買了其他的書看。有日下午在書店,買了《誰偷走我的男兒身》和《性別打結》。前者有點似中學生的讀物,看了兩頁暫時擱置在窗邊,至今仍在原位。至於後者,單看書名己知是本以談論有關性別題材的書籍。

  看得辛苦的原因不是字多,我從來不會嫌書的頁數太多,悶的書則作別論。有如看一齣好看的電影,永不想故事太快完結一樣。書淺白地探討父權主義,不是難明,而是,自己會邊看邊思考,看一頁會停下來想起很多事兒。雖然無關扮裝或跨性別,然而內裡有一些說法非常合理,像在鏡中看到自己兒時的過去,很有同感。

  父權主義,我們從小到大都要活在這種碩大無朋的觀念下。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(Franz Kafka)曾經說過,"It is often safer to be in chains than to be free."「被枷鎖往往比自由來得更安全」,也許可以解釋,大多數人是甘於受制於父權主義、活在父蔭下,在強權下有安全感,使人更理性。我想,父系支配權觀念在華人社會中來得更為重,至少在西方國家為人子女的,過了十八歲就有獨立的自主權,而華人有以父為首的嚴謹家庭觀念,所以感受可能會特別深刻。

  喵寶大概是偏好女權主義的,自幼已經有這種觀念,不會因男性主導社會而感到歡愉,覺得當某一性別凌駕於另一性別上,就已經有問題了。就如男性沙文主義,又或近來的「港女」現象(不要對號入座,正如香港腳不是指香港人的腳哦),都是不公平地對待異性或帶有排斥的不良現象。看來糾正偏執傾向有點渺茫,就像要求沒有種族、社會地位、個人喜好(如扮裝啦)、宗教信仰,甚至性取向的歧視等等。

  因此看過了,明白我們可以做的其實不會多,但可以從小事著眼,剔除大男人主義,至少從自己做起,不要再以此權力作為利益,去為其他人作出不必要的束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