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0906

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我是…

名字,是一種符號,也是一種心情的寄託。它不只是用來辨識,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們在不同階段的模樣。我曾是 Mabelle,也曾是阿穗、Rebecca,直到現在的 Mabel。每一個名字背後,都藏著一段故事,一次蛻變,一份情感的轉移。

我第一次遇見「Mabelle」這個名字,是在九十年代的電視廣告裡。螢光幕上,鑽石閃爍閃爍,美得令人屏息。那時的我,坐在電視機前,眼睛閃閃發亮,彷彿那一刻的自己也被點亮了。我想,如果有一天我能像那顆鑽石一樣閃耀,那該有多好。那不是虛榮,而是一種渴望——渴望被看見、被欣賞、被理解。

後來,我開始斷斷續續地用這個名字。雖然它聽起來有些商品化,但我喜歡它的光澤與浪漫。它像是一種自我暗示,也像是一種自我療癒。有一次,一位法國朋友聽到我自稱 Mabelle,笑著說:「這根本不是名字啊!」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,他解釋:「Mabelle 在法文裡是『I'm pretty』的意思。」聽到這裡,我反而更喜歡這個名字了——多麼自信又俏皮!那一刻,我彷彿重新認識了自己,也重新與那個曾經夢想璀璨、心懷柔光的自己相遇。

而「阿穗」這個名字,則是我在 2001 年左右開始在 CD 網上使用的。它源自「美穗」的英文名 Michelle,與我原本的英文名相近,但 Michelle 實在太常見了,於是我簡化為「阿穗」。這個名字,既保留了熟悉感,又多了一份親切。那段時間,我活躍於網絡社群,認識了不少人,也經歷了不少事。

我記得那時認識了兩位朋友——L 君和 F 君。L 君是個隨性的人,說話總帶點玩世不恭的味道;而 F 君,則讓我感覺不太友善,總愛吹噓自己的美貌。我們曾一起吃飯、通話,以為這樣就算是朋友了。有一次,L 君問我為何沒出席 CD 聚會,我說沒人通知我。他卻說 F 君曾告訴他已經問過我,只是我拒絕了。聽到這裡,我感到一陣無奈。那種被誤解的感覺,像一根細針,悄悄地刺進心裡。不是劇烈的痛,但足以讓人退縮。一年後,我漸漸淡出了那個圈子。不是因為誰的錯,只是那份疏離感,讓我不再想留下。

後來,我成了 Rebecca。利碧嘉,是我加入 Family 時取的新名字。至今,它仍是我登入的帳號名。當時的我,只想當個局外人,靜靜地觀察,不再投入。我以為自己已與 CD 絕緣,像是從前的自己已經封存起來,放進抽屜裡,不再打開。我不再主動參與,不再分享心事,只是靜靜地看著別人的故事,像一個旁觀者。

但人總是會被某些熟悉的聲音、畫面、回憶牽引。我以為自己已經走遠,卻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,又回到了那個圈子。不是因為懷念,而是因為某種未竟的情感,像一條未剪斷的線,輕輕地拉著我。有些名字,雖然已經不再使用,但它們仍然住在我心裡,像是舊信封裡的信紙,泛黃卻捨不得丟棄。

直到最後,我選擇了 Mabel。這個名字,與我過去和現在的英文名都很接近。美寶,美寶——聽起來多麼動人!它有一種溫柔的光芒,不張揚,卻足以照亮心底。奇怪的是,這名字竟然少有人用。於是,最終我選擇了它,成為了 Mabel。這個名字,不代表某段特定的回憶,也不屬於某個圈子。它只是我,現在的我,一個不再需要解釋的我。

名字會變,身份會轉,但那份對自我認同的追尋,始終未曾改變。在每一次改名的背後,我都在尋找一個能夠容納我全部情感的容器。而現在的我,終於找到了。Mabel,不只是名字,它是我與自己和解的證明,是我走過風雨後,仍願意相信光的勇氣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