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句話,從陌生人口中輕輕吐出,總帶著一絲意外的溫柔。我被喚作「小姐」,早已不是第一次了。而這一切,發生在我——喵寶——完全沒有刻意打扮成女性模樣的時候。
回想年輕時,我在家裡的小店幫忙看舖,坐在收銀台後低頭翻書。某個夏日的午後,一位阿伯拿著商品走來,笑著問:「阿妹,呢個幾多錢?」我抬頭,與他四目相對,他似乎察覺了什麼,連忙改口:「啊,先生,幾多錢?」那時的我,暑假尚未結束,頭髮可能還留得稍長,配上年輕的面容,或許真讓阿伯一時眼花,錯認了性別。我笑而不語,只當是生活中的小插曲。
然而,這種「錯認」並未隨著年歲增長而消失,反而在今年愈發頻繁,讓我開始留意這些微妙的瞬間。
年初某個陽光明媚的下午,我與好友A相約到茶樓小聚。點心吃罷,A起身前往洗手間,我獨自坐在桌旁等待。服務員,一位中年女子,手持帳單款款走來,目光落在我身上,語氣自然地說:「小姐,還有什麼需要嗎?」她走近些,定睛一看,隨即改口:「啊,先生,還需要點什麼嗎?否則我可以先幫您結帳。」我忍俊不禁,覺得這一幕頗有意思,卻也沒多想,只是輕輕搖頭,示意結帳即可。
還有一次,路過家附近的一間女裝小店,我被櫥窗裡一條黑色仿皮短褲吸引住了目光。那設計簡約卻帶點俐落的氣質,讓我心動不已。某晚下班後,我特意繞道到店前,駐足細看。店裡的老闆娘從側邊走來,熱情地說:「靚女,睇中咗咩呀?」我轉頭,她愣了一秒,隨即笑著改口:「呀,靚仔!有冇心水款式呀?」我差點笑出聲,卻也欣然入店,慢慢挑選,最後將那條短褲收入囊中。結帳時,我與老闆娘相視一笑,彷彿這小小的誤會成了一場無聲的默契。
這些「陰差陽錯」,我從不覺得奇怪。尤其在女裝店這樣的場合,顧客多以女性為主,店員習慣性地稱呼「小姐」或「靚女」,似乎再自然不過。這種稱呼,流暢得像呼吸一般,早已融入她們的日常。
然而,上週五,六月二十五日的下午,又一個場景讓我對這稱呼多了幾分思考。那天,我穿著簡單的素色襯衫和牛仔褲,走進一家連鎖女裝店。等待朋友的空檔,我隨手從衣架上拿起一條裙子,細看它的剪裁與質感。身後傳來輕柔的聲音:「小姐,需要幫忙嗎?」我轉身,見到一位女售貨員站在不遠處,微笑著看著我。我從容應答:「謝謝,另一位同事正在倉庫幫我找新的裙子。」她點點頭,笑容不改,彷彿這一切再尋常不過。
被喚作「小姐」,我並不會因此沾沾自喜,也不會感到困惑。這些稱呼背後,似乎藏著某種人性的細膩。與喵娘子聊起這事,她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觀察。她說,曾在地鐵上遇見一些外表、打扮或舉止偏向男性的女性,乍看之下確實難以分辨性別。因此,她能理解為何店員會選擇「小姐」作為預設稱呼——這是一種安全的選擇。假如對方是女性,卻被誤稱「先生」,或許會引來不快,甚至影響生意;而若對方是男性,被喚作「小姐」,大多數人也不會太計較,甚至一笑置之。這種策略,背後是對人性微妙心理的考量。那些女售貨員,或許早已在無數次與顧客的互動中,練就了這份圓滑與機敏。
這些被「小姐」稱呼的瞬間,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交錯與理解。對我而言,這些誤會並非尷尬,反而像是一種溫暖的提醒——在這匆匆忙忙的世界裡,人與人之間的相遇,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趣味與共鳴。而我,喵寶,只想在這些瞬間裡,輕輕一笑,繼續走我的路。
20250906
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
小姐
「小姐,需要幫忙嗎?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