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沉浸在《性別打結》(The Gender Knot)這本書中,讀得有些辛苦,卻也滋味無窮。每一頁都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對性別、社會與自我的思考,讓我時而駐足,時而感慨。這本書並不輕鬆,卻像一場深邃的對話,引我深入內心,回望過去,思索未來。
我一直有本心心念念的詩集想買,這份執著讓我養成了每次路過書店都要進去逛逛的習慣。兩年多來,詩集始終沒能找到,卻意外帶回不少其他好書。某個午後,我在書店閒逛,目光被兩本書吸引:《誰偷走我的男兒身》和《性別打結》。前者看起來像中學生的讀物,翻了兩頁便覺得索然無味,隨手擱在窗邊,至今仍靜靜躺在那裡,積了薄薄一層灰。後者則不同,單看書名就知道它探討的是性別話題,沉甸甸的書脊彷彿承載著無數值得深思的問題。我毫不猶豫地買下它,沒想到,這場閱讀之旅會如此觸動心弦。
《性別打結》讀起來之所以辛苦,並非因為字數多——我從不嫌棄一本好書頁數厚重,就像不希望一部精彩的電影太快落幕。書中的文字淺顯易懂,探討父權主義的種種面向,卻總讓我讀一頁便停下來,陷入沉思。它並未直接談及扮裝或跨性別的經歷,但書中對性別規範的剖析卻像一盞燈,照亮了我童年與成長中的點滴記憶。那些關於性別期待、社會規範的經歷,彷彿在書頁間與我重逢,讓我產生深深的共鳴。
父權主義,這個龐大的觀念,從我們出生起便如影隨形。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(Franz Kafka)曾說:“It is often safer to be in chains than to be free.”(「被枷鎖往往比自由更安全。」)這句話或許能解釋為何許多人甘願生活在父權的庇蔭下,因為強權帶來某種確定性,讓人感到安全,甚至更「理性」。在華人社會,這種父系支配的觀念尤為根深蒂固。相比之下,西方社會的孩子在十八歲後往往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,而華人家庭卻常以父親為核心,講究嚴謹的家庭倫理,這讓性別規範的壓力顯得格外沉重。
作為喵寶,我從小就隱隱偏向女權主義的立場,並不因生活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而感到舒適。當某個性別凌駕於另一性別之上,問題便已顯而易見。無論是男性沙文主義,還是近年流行的「港女」現象(別誤會,這裡的「港女」並非字面上的香港女性,就像「香港腳」並非專指香港人的腳),這些都是對異性不公的標籤,帶著排斥與偏見。糾正這些偏執的傾向,彷彿是一場遙不可及的挑戰,就像試圖消弭種族、階級、個人喜好(如扮裝)、宗教信仰或性取向的歧視,困難重重。
然而,《性別打結》讓我明白,改變或許不必驚天動地,可以從小處著手。至少,我可以從自己做起,摒棄大男人主義,不以性別權力去束縛他人,也不讓自己被這種權力觀念所綁架。對我來說,扮裝不僅是個人喜好,更是一種對性別規範的溫柔反抗。它讓我學會接納自己的多面性,也讓我更理解,真正的平等不是將某個性別推上神壇,而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做自己。
閱讀《性別打結》的過程,像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。每翻一頁,我都在回顧自己的成長:那些因為喜歡縫紉、編織而被嘲笑「娘娘腔」的時刻,那些因為不擅長足球或酒吧文化而感到格格不入的瞬間,那些因為戴耳環或留長髮而引來異樣目光的經歷。這些片段,曾讓我質疑自己是否「正常」,但如今,我開始感謝這些經歷,因為它們讓我更清楚自己的獨特,也讓我更珍視那份不願隨波逐流的勇氣。
這本書沒有給出所有答案,卻像一團打結的線,提醒我耐心去解開性別的複雜議題。或許,我們無法一夕之間改變整個社會,但至少可以從自己開始,鬆開那些無形的枷鎖,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呼吸得更自由一些。而喵寶的旅程,也將在這一頁頁書頁間,繼續探索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