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怕人多,我怕陌生,我怕人家會擺架子,我怕格格不入!」這是我上次參加聚會後寫下的心情,原本想用來開啟這篇文字,卻被偷去寫了另一篇。如今,面對這凌亂的心緒,我決定重新梳理,從頭開始,訴說屬於我的故事。這是一場對自己的坦白,也是對未來的期盼。
從小,我就不是一個擅長交際的人。內向的性格,讓我更喜歡獨處的時光,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。我愛種花,看著它們在陽光下靜靜綻放;我愛聽歌,讓旋律帶走心底的喧囂;我愛看書,在文字間尋找共鳴;還有CD,這份獨特的嗜好,讓我在精心打扮的瞬間,找到另一個更真實的自己。這些活動,都是我一個人就能完成的,不需要依賴他人,也不會讓我感到不安。
小說和電視劇中的主角,總有幾個肝膽相照的摯友,彼此分享喜怒哀樂。而我,卻似乎從未有過這樣的運氣。曾經,我也擁有過短暫的友誼,但那些朋友在關鍵時刻,往往選擇了離開。有福同享,有難我獨自承擔,甚至有人為了戀情而輕易放棄友情,毫不妥協。這樣的經歷,讓我對信任產生了懷疑。如果連朋友都可以如此輕易割捨,我又如何能再輕易相信他人?
於是,我學會了用一套自己的標準來選擇朋友。過去的我,若不喜歡一個人,連一句話都不願多說,覺得那是浪費時間。我行我素的態度,或許在別人眼中顯得囂張,但我只是不想把精力花在無謂的應酬上。道不同,不相為謀,這是我對人際關係的態度。但若我把你當作朋友,那絕非泛泛之交。我會全心全意地欣賞你、信任你,將你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步入社會後,接觸的人和事多了,我的心扉也漸漸打開。我開始相信,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可愛之處,只要用心了解,寬容對待,總能發現別人的閃光點。然而,內向的本性依然根深蒂固。我習慣保持被動,害怕自己的需求會成為別人的負擔,害怕因為過多的期待而被人嫌棄。於是,遇到問題時,我總是選擇自己解決,漸漸養成了獨處的習慣。這種習慣,讓我既感到自由,又難免有些孤單。
我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。睡覺時,我喜歡把自己裹在被子裡,彷彿只有這樣才能感到安心;在升降機裡,我總是站在角落,避開人群的目光;來到陌生的地方,我會不自覺地緊張,擔心自己是否會出錯。人多的地方,對我來說尤其難熬。旺角、銅鑼灣的喧囂,總讓我感到壓迫,彷彿隨時會失控,發生意外。為了避免這些地方,我甚至四年沒踏進電影院——上次看的《鬼來電2》,已是遙遠的記憶。地鐵的急速節奏,也總讓我莫名不安。若可以選擇,我更願意乘巴士,悠然自得,不用與人擠迫碰撞。潔癖的我,尤其討厭在擁擠的車廂中與陌生人發生身體接觸,那種感覺,像是對私人空間的侵犯。
我的性格並不熱情,說話直來直往,不懂撒嬌討好,也不會刻意裝可愛——那樣的舉動,在我看來太過做作。我不會恭維,也不太擅長安慰別人,有甚麼就說甚麼,坦誠得近乎單純。我不喜歡別人對我擺架子,自己也從不擺架子。然而,這份直率卻讓我顯得有些疏離,朋友圈也因此難以擴展。面皮薄的我,曾經因為一句話而臉紅,如今雖然稍有改變,但內心的敏感依然如故。
或許因為這份性格,我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。從小到大,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,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成為某些人的排擠對象。我不明白,自己究竟做錯了甚麼?是我的冷漠被誤解為高傲?還是我的沉默讓人覺得不合群?這些誤會,我可以接受;不被喜歡,我也無所謂。我從不奢望全世界都能接納我,只希望別人不要無端攻擊我。表面上,我可以裝作堅強,但內心卻脆弱得不堪一擊。一句話、一個眼神,都可能讓我的心痛上許久。而這樣的痛苦,我卻不擅長向人傾訴,害怕被說成博同情,只能默默承受。
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我沒有自己的流動電話。很久以前,我曾經擁有一部手機,但不善交際的我,只能靜靜等待別人的聯繫。當希望一次次落空,我終於選擇放棄。沒有電話,就不會有人找我;沒有期待,也就不會有失望。如今,我習慣了這樣的日子,待在家裡看書、種花,或者沉浸在CD的世界裡,雖然偶爾會感到孤單,但我更享受這種安靜的自由。比起即興被叫出去,我更喜歡與朋友約好時間,一起吃飯、聊天,分享彼此的故事。
然而,我始終害怕與人相處不融洽,害怕別人的做作,害怕背後的閒言碎語。在人多的活動中,我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,像是舞台上一個無足輕重的配角。我知道,即使我缺席,也不會讓活動失色,更不會有人記得我。這種想法,讓我覺得自己在社會中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。雖然我渴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,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。
我承認,自己想得太多了。這些年,我開始試著改變。公開寫下自己的感受,已經是一大進步。通過CD拍攝照片並分享,與CD朋友一起到街上或郊外走走,甚至重新聯繫多年未見的老友,這些都是過去的我難以想像的。上次的聚會,更是我的一次突破。雖然內心依然忐忑,但我發現,當我勇敢邁出一步,世界似乎也對我敞開了懷抱。認識的朋友多了,我的心也變得更開闊,笑容也多了幾分真誠。
如果您還未認識我,請不要對我有偏見。Mabel姐,並不冰冷。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,去適應人群,去學會信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