喵娘子聽後靜默了片刻,眼神帶著一絲探究,問道:「你想變性?」我愣了一下,隨即笑了出來,坦誠回應:「只是對這類題材有點好奇,所以想看看,沒甚麼特別原因。」為了讓氣氛輕鬆些,我補充道:「就像我愛看《異形》不代表我想去打怪獸或被當成點心,看恐怖片也不表示我真想遇見幽魂,難道我看驚慄片就代表我想被人追殺?」這番話逗得喵娘子眼睛一亮,她喃喃道:「那倒是哦!」似乎之前的疑惑一掃而空,隨後便安然地繼續觀賞她的紀錄片。
這件事後來被我分享給阿輝,他聽後笑說自己從不會這樣聯想。「我們認識這麼久,當然知道你沒這傾向。」他說得輕鬆,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結論。但我卻想挑戰他這份「理所當然」,於是舉了一個例子:「多年前,若你在街上看到一個陌生人捧著《完全自殺手冊》在讀,你會不會心想:『這人好端端的看這種書,該不會想自殺吧?』」阿輝想也不想,脫口而出:「當然會啊!」我笑著點頭:「這不就是人之常情?」這番對話讓我反思,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將看到的內容與個人聯繫起來,形成第一印象。就像以前我向朋友提到自己喜歡扮裝,對方竟誤以為我是同性戀。女裝與性取向,明明是兩回事,卻常被混淆。性取向就像冰淇淋,有人愛巧克力,有人鍾情香草,也有人偏好草莓,甚至有人喜歡三色雪糕 Neapolitan ice cream。喜歡冰淇淋,並不代表一定要愛巧克力,對吧?
說到扮裝,前陣子我好不容易買了一對心儀的小圈耳環,簡單卻別致。我從沒想過雙耳都戴,只選了左耳佩戴,覺得這樣剛好。某天隨口問喵娘子:「你有沒有留意,很多男生只戴左耳的耳環?」她搖頭說沒注意,我便笑著解釋:「聽說左耳代表『正常』,右耳則被認為是『基』。」為了逗她,我故意把耳環換到右耳,誇張地說:「看,我現在變『基』了!」隨即又換回左耳:「哈哈,現在又正常了!」喵娘子被我逗得捧腹大笑,我也對這類傳聞嗤之以鼻。不過說來奇怪,雖然我對這些說法不以為意,卻從未試過把耳環戴到右耳,總覺得沒必要去挑戰這些無謂的標籤。
有趣的是,自從戴上耳環,我發現街上或搭車時,路人似乎對我多了幾分「敬而遠之」。或許在他們眼中,戴耳環的男生有些「不好惹」的氣場?這讓我有些啼笑皆非。我從不想給人兇惡的印象,但這種微妙的變化倒也挺有趣。或許,這就是人之常情——對不熟悉的事物總會多一份戒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